首页
搜索 搜索
聚焦

环球观热点: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原文翻译古诗文网_齐大饥黔敖文言文翻译

2023-06-30 17:59:40 互联网

1、译文: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。


(资料图片)

2、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,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。

3、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,无力地拖着脚步,莽撞地走来。

4、黔敖左手端着吃食,右手端着汤,说道:“喂!来吃吧!”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,说:“我就是不愿吃嗟来之食,才落地这个地步!”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,他仍然不吃,终于饿死了。

5、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:“恐怕不该这样吧!黔敖无礼呼唤时,当然可以拒绝,但他道歉之后,则可以去吃。

6、”黔敖为食于路中的“食”的意思是拿饭给人吃一、出处《齐大饥》是戴圣的作品,出自《礼记·檀弓》下。

7、二、原文齐大饥。

8、黔敖为食于路,以待饿者而食之。

9、有饿者蒙袂辑屦,贸贸然来。

10、黔敖左奉食,右执饮,曰:“嗟!来食!”何施而得斯于民也扬其目而视之,曰:“予唯不食嗟来之食,以至于斯也!”从而谢焉,终不食而死。

11、曾子闻之,曰:“微与!其嗟也可去,其谢也可食。

12、”、扩展资料作品解读“不食嗟来之食”这句名言就出自这个故事,是说为了表示做人地骨气,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地施舍,哪怕是让自己饿死。

13、中国的传统尤其看重做人要有骨气,用通俗的话来说,人活的是一口气,即使受苦受难,也不能少了这口气。

14、还有一些类似的说法,比如人穷志不短,不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,都表示了对气节的看重,对人的尊严的强调,对人的饿精神的重视。

15、即使是在今天,这一传统观念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。

16、在人的饿精神和肉体之间,在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之间,在人的尊严和卑躬屈膝之间,前者高于、重于后者。

17、在二者不能两全的情况下,宁可舍弃后者,牺牲后者,不成为行尸走肉,衣冠禽兽。

18、人之所以为人,而非行尸走肉,区别大概正在这里。

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,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。